新闻资讯 news
首页 > 新闻资讯
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济行为分析
添加者: 日期:2022-01-19 浏览次数:7837

      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不仅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面临成本障碍,难以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本文以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分析企业在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过程中面临的经济障碍及其理性行为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在自然资源不减退甚至得以改善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

      循环经济的思想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产业政策、规范法规制度、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循环经济实施主体的利益驱动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实施主体必须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才能保证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顺利运行。传统经济模式下,生产者仅仅站在自身角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把环境因素作为影响主体收益的外生变量,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一种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资源,只考虑对环境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而不考虑补偿和支付,从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下降。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循环经济实施主体的经济效益,也就是使社会总福利达到最优化。

二、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效益分析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经济学上看,实施循环经济的根本就是要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即企业在完全承担其社会成本的同时,将增加处理污染的成本与增加企业的生产原材料(流动资产)统一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即单位产出成本消耗最小化,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企业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各种废弃物,但如果废弃物的排放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基础上就没有可行性。由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如果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加工、再生产的成本高于开采或购买新的原材料,企业必然会放弃循环经济的实施原则。因而,对单个企业来说,只有规模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假设企业不具备相对于社会集成化治理污染更为优化的污染处理技术,企业将废弃物加工、处理转变成可利用的原材料,必须引进先进设备、增加人力资本,也就是增加成本投入。但是,由于企业的资金有限,在相同的资金投入下,要保证企业自身内部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必然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规模和产量受到限制。产量的降低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也就是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还降低了经济效益,这显然有悖企业目标。

       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来分析,循环经济遵循的减量化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这可使企业通过对资源投入量的减少降低成本的支出;再利用原则要求延长产品和服务时间强度,尽量多次或者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这可通过产品使用周期的延长来间接降低成本;再循环原则要求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即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这样实现的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减少污染与浪费,该原则的实现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但这又需要相应的技术才能实现。由此可见,一方面循环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减少自然资源投入数量;另一方面,循环经济通过企业的废物利用、污染治理等使垃圾变废为宝,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见,企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减少的成本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企业推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积极性。

      从技术研发成本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3R原则”要求企业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通过无废弃物和少废弃物生产的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通过废物利用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通过污染治理技术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所有这些技术都要相当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越强,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所带来生产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也就越弱。

三、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分析

      目前,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来推行循环经济。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自然资源的低定价和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尽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从企业本身和政府两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与其经济利益不一致的矛盾,拉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一)从企业方面来看

     1.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企业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往往按照自利的原则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而实施循环经济需要企业将过去利润最大化的短期经济目标转变为社会、环境、企业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

     20世纪5O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纷纷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虽然是非功利性的,但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跨越国际壁垒,不仅仅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还能够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方式,实现环境、资源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尽管从短期来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定会挤占企业其他竞争因素的资源,会增加某些成本支出或者降低企业的运作速度和灵活性。但是,如果从长期战略的发展观出发,这是企业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付出的代价,提早对企业社会责任予以重视,能够激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巨大创造性,推动企业创建更加灵活有效的生产体系,持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重视技术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保障。外部性内部化仅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经济理论,要从根本上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其实施过程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作为外在的压力,还必须有技术进步作为促进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企业能够通过自身加工、处理废弃物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如改进工艺流程节约原材料的投入量,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改善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原材料的投入或增加产品的产出等。企业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以污染物控制和短缺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在国家支持下,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经济模型如下图所示。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为K1,此时,产出量为Q1,均衡点为N1;当社会成本内部化以后,原材料投入成本增加,由于价格效应,企业将减少该原材料的投入量。此时,企业投入的等成本线变为K2,均衡点为N2,企业等产量线变为Q2,产量降低。当企业改进技术后,机器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可以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因此,在N3达到新的均衡,产量增加为Q1。这是技术进步对投入成本增加的替代效应的结果。

(二)从政府方面来看

      1.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政府应就当前的环境状况和“十一五”规划目标,对消费者及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使公众全面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实施成果、经验和意义,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思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从而提高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我国企业的技术基础差,研发能力弱。由于在现在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的成本很高,循环经济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这是我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之一。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高技术的竞争,循环经济技术并不一定是高技术,但是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带有很强的公益性质,政府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大力资助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设立生态环境技术基金,引入风险投资,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环保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应充分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在外部环境上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2.进行制度创新,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循环经济建设离不开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法律、政策等制度创新(包括结构生态重组转型的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建设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归根结底是围绕市场经济条件,将生态规律结合到市场体系中,营造“绿色”市场机制。第一,深化体制改革,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其中关键是要明晰自然资源的财产权利。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第二,不断探索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与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创建新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如利于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的投资方式、税收结构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以支持循环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提供服务,为废弃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政府还可以通过搭建生态工业园区,遵循市场运行的法则,引导不同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构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3. 推行并逐步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相应的生态效益补偿及处罚机制。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初期,政府应对排污交易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合理分配初始排污权,制定和完善排污标准;在市场形成初期,政府应积极介入,为交易各方提供市场服务信用,促进个案成功;当市场规模扩大时,政府应组建专业的排污权中介机构,建立相关的信息网络系统,为交易各方提供中介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排污权交易的费用。循环经济实践依赖于制度评价和社会补偿,制度体系和补偿机制影响着企业和企业集群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态度。对企业和社会来说,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存在着不同的级差和序列,如何通过免税、减税和补贴制度等经济手段促进两种效益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集群间的调整和改进,是提高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同时,政府对不加以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企业,严格收缴排污费,促进企业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对没有能力控制严重污染或恶意排污的中小企业要坚决关闭。

     4. 完善税收制度,体现绿色税收理念。改革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体现绿色税收理念,减少企业污染成本外溢性问题。凡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如,开征环境保护税,出台环境保护投资优惠政策,扶持环境产业的发展;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咨询热线
0755-86664351
0755-86664352
0755-86664353
0755-86541699
0755-86541966